11月7日,南京宣布从2020年1月1日起实施《南京市人才购买商品住房试行办法》,为人才购房开辟优先通道。此前,苏州工业园区就曾发布类似政策,但仅适用于园区,而非全市。以政府文件确认人才可优先购房,南京这种做法在全国尚属首?#24013;?/p>
不由得想起那句话,个人的奋斗固然重要,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。如今人才吃香,其?#20174;?#33258;。
自2017年开始,各地抢人大战此消彼长,各显神通,遮遮掩掩地生生打成“抢房大战”。武汉?#20449;?#22823;学毕业生可以低于市场价20%买房和租房,珠海就?#20197;?#36865;50%房屋产权;你那中专生可?#26376;?#25143;,?#33402;?#26412;科生凭身份证直接落户。
去年是人才落户年,明年可能就是人才优先购房年,人才被重视了,求贤若?#36866;?#22909;事,但总觉得哪里不对。地方政府在吸引人才的同?#20445;?#19981;经意间也按下了公民不同权的启动键。
去年,西安一家医院贴出“高层次人才优先就诊”的告示,引发轩然大波,舆论诟病?#21496;伲?#26159;将人分成三六?#35834;齲?#26377;违公?#20581;?#20154;才优先购房,毫无疑问,也是一种“特权”和不平等,只是痛感远不如公共医疗强烈,但道理大?#32622;?#38169;。不加区分地将一个群体特权化和特殊化,享受政策倾斜和福利倒灌,很可能激发的不是人才聚拢,而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。
根据《办法》,人才有7类,学历型、技能型、管理型、经验型人才都在列,海内外人才全?#20381;ǎ?#37325;点企业、教育、医疗领域人才全涉及,机关事业单位人才也首?#25991;?#20837;购房服务政策范围。房源也?#32622;?#21035;类,有政府定向筹集的,?#34892;?#35201;摇号和不需要摇号的商品房,不可谓不复?#21360;?#22914;此,政府部门不得不深深介入到房地产市场之中。市场问题政策化,化简为?#20445;?#23558;不可避免地带来效率损失和寻租触点。
同?#20445;?#20154;才政策也有可能变成一种?#35797;?#28010;?#36873;?#20170;年中国?#32531;?#27036;位列第二的马化腾,也曾作为地方领军人才,领取过“房补”。有了保时捷,还要再送上帕萨特,对于那些想要QQ车而不得的人而言,是一种公平的伤害。“凡有的,还要加给他,多余也要给。”这正是我们的公共服务政策需要极力避免?#21335;?#35937;。
房子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炒的。人才是用?#21019;?#26032;的,不是用来?#20248;?#30340;。人才政策并不是户口政策和住房政策这么简单,它只有内嵌于市场化导向之中,借力打力,才能真正落地生根。没有全要素生产?#23454;?#25552;高,没有友好型的营商环境,人才争夺战就可能虎头蛇尾,不了了之。
尊重人才,重视人才,无可厚非,但如果能够同时尊重市场规律和人才规律,那就更完美了。地方政府吸引人才,是时候?#38505;?#29730;磨“公平”二?#33267;恕?/p>
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韩哲